山西省浑源县某农牧合作社(简称合作社)成立于2021年7月,位于浑源县官儿乡,员工人数7人,从事黄芪收购、加工和销售,产品有黄芪芪料和黄芪切片,2022年参加了小微企业质量提升行动,2023年2月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黄芪产业是当地主导产业和乡村振兴支柱产业。2011年,“浑源正北芪”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014年,“恒山黄芪”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3年,浑源县官儿乡恒山黄芪基地入选第二批100个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
企业面临的难题是,鲜黄芪收购和种植户采收脱节,陷入收购和出售“两难”困境。
一是收购难。穆家庄村有28家种植户,黄芪种植面积620亩,种植在乡村丘陵山区,鲜黄芪不能及时运输出去,每年每户因滞留减斤或折价的鲜黄芪从几百到上千公斤,年收入损失几百元千元。
二是销售难。附加值高的黄芪切片产品占比小,而切片产品销售价格是芪料的2~3倍。调整产品结构,增加经济效益,成为合作社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
(一)建立 “合作社+种植户 ”的联营模式
1.摸清底数,定需求量。合作社对穆家庄村种植户进行摸排统计,通过市场预测和产能分析,合作社具有收购全村种植户80%以上鲜黄芪的能力
2.建立预收购机制,提高种植户积极性。2023年5月,合作社组织召开预收购暨签约大会,与种植户签订保底收购价的预收购协议,既保证合作社拥有当地货源,种植户收入也有了保障,合作社与种植户建立了就地采收、就地收购、就地加工的供应链联营机制,起到了种植户放心收益、安心种植、精心管护的积极作用。
3.传授农技,增产增效。合作社策划送知识到田间计划,利用加工间歇期和农闲期,指导种植户做好田间管理和采收。通过近一年的传授农技,提升了种植户技能,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种植积极性也得到提高。
(二)打造标准化机械加工基地,标杆示范提升产品附加值
1.惠企政策支持标准化机械加工基地建设。合作社在当地政府惠企政策支持下,2022~2023年投资120万元,购置清洗机、切片机等专用加工设备,建成了集清洗除尘、切片、包装于一体的切片产品加工生产线。
图5 清洗和除尘、切片加工和筛选
2.加工场景规范化。合作社将加工现场重新规划布置,按产品质量要求和工艺流程划分为收货整理、清洗除尘、修剪分级、切片加工、分装入库、库房保管等六个场景。运用5S管理,明确每个场景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要求,生产现场管理得到明显改善,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浪费,有效控制生产成本。
3.建立新型管理机制。一是合作社组织学习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知识,理解过程方法、PDCA循环等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二是按照过程控制图法对每道工序,围绕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检验等要素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定了17个管理制度和设备操作规程。三是建立灵活多样员工技能提升机制。采用制度学习、图样示例、操作示范、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员工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四是加强指导和帮助,促进制度规程落实执行。生产班长现场指导和督促检查,指导员工掌握制度和操作要求,激励员工提高执行力。1、建立“合作社+种植户”运营模式。预收购机制既解决了收购难的困境,提高收购效率,也解决了种植户鲜黄芪出售难的困境,提高种植户黄芪积极性。2023年,合作社收购鲜黄芪450吨,较2022年增加150吨,预计干品产量200吨,较2022年增加68吨。
2、打造标准化机械加工场景标杆示范,黄芪芪料和切片的质量等级均有明显提升。合作社黄芪切片产量2023年较2022年增加了5000公斤,预计全年产量增加13000公斤,产值增加近百万元。
3、带动区域产业整体提升,助力乡村振兴。合作社建立与种植户联营模式,黄芪种植产量稳中有升,种植户收入稳步增加,2023年穆家庄村28家种植户比2022年增收鲜黄芪共计近30吨,增加收入10万余元。另外,合作社在秋冬季加工期招用村民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实现户年增收5000元,已成为村民增收新亮点。
五、专家点评
该企业通过质量提升活动,以“合作社+种植户”新的联营模式,以机械化加工示范场景等措施,促进企业从单一收购和手工作坊加工,向产业链协同转变,向机械化加工转变、向规范化管理转变,由此探索出一条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行之有效的新模式。该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做法,可以为同类企业提供借鉴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