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75602470
网站首页
公司简介
相关资讯
检测服务
体系认证
产品认证
证书展示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关于我们
相关资讯
检测服务
体系认证
产品认证
证书展示
案例展示
联系我们
常州检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联系人:万经理,张经理
手 机:13775602470
手 机:18921002897
网 址:http://www.czjttest.com
邮 箱:13775602470@163.com
地 址:中国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通江大道391号
相关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相关资讯
2023-06-02
新华网:四省将共同开展检验检测“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
5月16日,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在湖北宜昌召开2023年全国检验检测监管工作座谈会。会议期间,江西省市场监管局、河南省市场监管局、湖北省市场监管局、湖南省市场监管局四省签署检验检测合作备忘录,从七个方面加强检验检测区域协作,共享区域资源优势,共促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立检验检测联席会议机制。加强中部四省之间检验检测工作的通报与联络,推动中部四省资质认定许可标准和行政监管基准基本一致,共同推行检验检测资质认定证书“一体化管理”。二是促进检验检测资质认定资源共享。定期将区域内检验检测相关监管信息相互通报,建立中部四省通用的检验检测资质认定评审员制度,建立中部四省检验检测监管人员信息库,互派人员开展检查工作,推动中部四省检验检测监管工作协同发展。三是推进检验检测资质认定监管联动。共同开展检验检测“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跨区域推进“一计划”统筹、“一标准”制定、“一体化”实施。加强工作交流,促进监管能力提升。四是共同开展检验检测能力验证工作。联合开展检验检测能力验证工作,比对实验室从事特定测试活动的技术能力,提高技术能力,共同促进中部地区检测能力提升。五是加强检验检测监管和技能人才培养。加强检验检测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培养和检验检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共同组织监管人员业务培训,提升监管尺度一致性。共同举办检验检测技能大赛、交流论坛等活动,营造中部地区检验检测技能人才“比、学、赶、超”的氛围。六是共谋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引导检验检测围绕产业体系建设,加强检验检测技术协同攻关,推进产学研测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检验检测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建成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性检验检测创新服务体系。七是加大检验检测服务效能宣传。联合开展检验检测主题宣传活动,共同举办检验检测技能大赛、检验检测交流论坛等大型赛事活动,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意识,扩大检验检测工作影响力。四省市场监管部门将通过建立中部地区检验检测合作机制,完善制度建设,推动四省资源共享,加强检验检测业务联动,维护检验检测市场秩序。中部四省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的指导下签署检验检测合作备忘录,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协调发展布局,深化检验检测监管区域协同机制建设的重要举措,对服务中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3-06-01
浙江全面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5月17日,记者从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的子活动——“同线同标同质”(以下简称“三同”)行动与内外贸一体化战略研讨会上获悉,浙江省持续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百县千品万亿”行动,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展“三同”企业797家,上线“三同”产品1337种,其中食品农产品289种,一般消费品工业品1048种。内外贸产品“三同”是指按照相同标准、相同质量要求,在同一生产企业生产既能满足境外特定目标市场要求又可内销的产品。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三同”工作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国内市场供给质量、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提升品质消费升级、促进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形势下,浙江围绕推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国家内外贸一体化试点省建设等重大战略,全面推进“三同”改革试点,全面开展“三同百县千品万亿”行动,大力实施“三同”内外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浙江精品”主题展区,户外移动电源、风动能滑翔机等“三同”产品一一展出。据介绍,浙江省通过优化“三同”产品认定方式,建立健全“三同”产品标准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现场展区还设置直播间,发布了6场公益直播。直播内容为政策解读,包括浙江质量强省建设、浙江精品及“品字标浙江制造”建设行动、内外贸产品三同行动、对标达标行动、绿色产品等高品质认证行动、知识产权促共富行动、质量基础设施赋能升级行动等所取得的成果。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天猫、方寸间、网易分别开辟了“三同”产品线上销售专区。消费者可打开各App,搜索“三同”“三同好物”“同线同标同质”等关键词,即可进入“三同”专区。专区开辟以来,产品销售量超过113万件,销售额突破4亿元。下一步,浙江省将持续推进“同线同标同质百县千品万亿”行动,培育一批“三同”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能力强的“三同”产品品牌,会同商务部门深入推进“三同”内外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通过增品种、提标准、拓市场、扩影响,真正打造“三同”好物“浙里淘”,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
2023-05-25
市场监管总局举办“市说新语” 五周年新媒体座谈会
5月15日,市场监管总局举办“市说新语”五周年新媒体座谈会,共商做好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举措,进一步凝聚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共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蒲淳出席并讲话。 会议指出,5年来总局“市说新语”新媒体矩阵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不断夯实市场监管舆论主阵地,成为总局门户开放形象窗口、信息窗口、服务窗口。希望以创办五周年为新起点,以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为契机,进一步高扬主旋律、夯实主阵地,传播市场监管好声音。 中央网信办、国务院办公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总局有关司局、直属单位负责同志,部分省(区、市)市场监管部门相关工作负责同志及媒体平台代表参加会议。
2023-05-16
强制性产品认证新指定实施机构能力提升培训交流会议在京召开
5月11日,强制性产品认证(以下称CCC认证)新指定实施机构能力提升培训交流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要求,新指定实施机构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CCC认证制度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落实主体责任、严守工作底线,围绕中心大局、做好技术支撑,贯彻改革要求、确保红利落地,当好CCC认证制度的维护者、推动者和奉献者。会议强调,新指定实施机构要将本次培训交流收获与具体工作密切结合,及时转化为机构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全面促进有关工作依法依规开展,确保认证结果的的有效性和公信力,共同推动CCC认证制度高质量发展。来自总局认证监管司、认研中心以及2019年后指定的5家认证机构和52家实验室的100余名代表参加此次培训交流会议。
2023-05-15
江苏省首批零碳农产品认证企业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江苏省于2022年6月向南京普朗克科贸有限公司、江苏一号农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颁发首批零碳农产品认证证书,开展零碳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试点。发证半年后,经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对上述5家企业的认证后评估,零碳农产品认证取得以下成效:一是有力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2022年6至12月期间,首批企业零碳有机蔬菜销售额普遍实现两位数增长,增幅在14%至66%之间,其中,江苏金坛一号农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零碳有机蔬菜销售额约230万元,同比增长66%。二是有效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净温室气体排放经核算,首批企业的单位面积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均为负值,排放总量在-119.83至-4.46吨二氧化碳当量之间,促进了农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三是培养了一批具有低碳农业思维的农业工作者5家企业共有183人参与零碳农产品认证培训,基本掌握了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相关知识,强化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低碳环保理念,为零碳农产品生产和认证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2023-05-12
市场监管总局举办2023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双随机”现场活动
5月5日,市场监管总局在京举办2023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双随机”现场活动,质量监督司、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中国消费者协会、北京科技大学等多名消费者代表参与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中,消费者代表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双随机”工作信息化平台上,随机抽取2023年国家监督抽查拟抽查企业,并对拟抽查企业和抽样检验机构进行随机匹配,启动2023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双随机”工作。 本次活动中随机抽取的75种产品,包括婴幼儿服装、家用电器、食品相关产品、农业机械等产品,都是与消费者关系密切的消费品和重要工业品。列入监督抽查名单产品,均需要通过风险监测和安全估计,并结合消费者网上投票确定,这些产品的生产企业构成本次抽查的企业库。与此同时,市场监管总局采取公开招标方式,从投标机构中遴选出有资质、实力强的抽样检验机构建立承检机构名录库。最后,企业库、承检机构名录库在“双随机”平台上通过随机抽取、随机匹配,确立了本次产品质量“双随机”国家监督抽查工作计划。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关键环节,深入开展2023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结果。
2023-05-09
云南全链条重点监管质量安全领域
日前,云南省召开2023年“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暨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联席会议。会议通报了2022年度全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考评、无证无照经营查处考核、涉企信息归集等情况,安排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云南省切实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不断健全完善市场监管领域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重点监管为补充的新型监管机制,着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各项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记者获悉,2023年该省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始终坚持高位推动,继续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列入云南省委省政府年度综合考评和营商环境评价事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周密部署各项监管工作,加强督促指导和组织实施,确保各项事中事后监管计划落到实处;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工作机制,持续提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科学化水平,加强拓展创新,推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综合运用;做好监管衔接,持续推进更深层次的监管全覆盖;明确重点监管领域,全面落实重点监管计划,探索实施标签化管理机制,涉及安全、质量等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实施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重点监管;加强涉企信息归集共享,持续推进联合惩戒和社会共治,进一步完善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公示共享机制,做到“应归尽归、应公示尽公示”,提高归集信息数据质量;推进联合惩戒和社会共治,使经营主体一处失信、政府多点响应、失信主体处处受限;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协同监管,加强风险防范,完善考评机制,切实加强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工作。
2023-05-08
全国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区域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
4月24日至25日,全国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区域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浙江省绍兴市召开。 会议指出,首批九个区域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要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典型经验做法,更加有效释放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对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效应。要进一步优化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度,围绕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重点产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重点开展行业特色认证、分级认证、管理体系整合、质量诊断增值服务,发挥“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纳入共同的质量管理体系。要进一步强化对小微企业质量管理精准帮扶,围绕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注重多方参与,增强工作合力,持续深化提升行动,配套更多财税金融工具及产业政策,为小微企业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综合性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打造发布一批精品课程、地方典型经验和企业优良案例,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组织开展质量专家在线问答、现场观摩交流活动等,增强小微企业参与提升行动的积极性。 会上,来自浙江、河北、山西、江苏、福建、广东等六个省份的九个区域试点地区作经验交流介绍。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负责同志,浙江等部分省(区、市)市场监管局负责同志,区域试点地方政府和市场监管局代表以及相关认证机构、金融机构和企业代表参会。
2023-05-04
北斗基础产品认证颁证仪式在京举行
4月26日,北斗基础产品认证颁证仪式在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上隆重举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督管理司司长刘卫军主持会议,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下称“网安中心”)党委书记陈建良和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北斗基础产品认证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军为北方雷科(安徽)科技有限公司、中兵北斗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5家获证企业颁发了31张认证证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院士,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相关领导,以及其他有关政府部门、技术机构和企业界代表出席此次活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广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决策部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会同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等部门积极推动北斗基础产品认证制度建设,于2021年8制定发布《关于开展北斗基础产品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认证规则和第一批认证目录,正式建立北斗基础产品认证制度,对北斗导航用芯片、天线、模块、板卡等4大类共计7种重要基础产品实施认证。通过开展认证工作,有效引导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增加优质产品供给,促进产品质量提升,也为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大局、构建完善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2023-04-27
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一季度工作点评会
4月23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一季度工作点评会,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文主持会议并进行点评。会议强调,召开季度工作点评会,是总局党组在实施工作通报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创设的一项新的制度性安排,主要目的是对各司局、各直属单位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推动总局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盘点调度,以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在全局上下树立起担当作为、创先争优的鲜明导向。 总局绩效办汇报了一季度各司局、各直属单位绩效评估情况,办公厅汇报了一季度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和二季度工作要点。5家绩效考核位居前列的单位作交流发言,2家绩效考核居后的单位作表态发言。 会议要求,要切实抓好二季度各项重点工作。一是认真开展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既高质量完成“规定动作”,又组织开展好具有本单位自身特色的“自选动作”。二是认真抓好中央领导同志批示件落实工作,承办司局要迅速行动,抓紧研究贯彻举措,办公厅要建立“两书一函”督办机制,加大督办力度。三是持续抓好既定目标任务的完成工作,牢固树立交账意识、成果意识,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四是坚持不懈抓好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持之以恒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驰而不息纠治“四风”,认真组织开展好对直属单位的政治巡视。 总局领导蒲淳、燕军出席会议。食品安全总监、反垄断总监、总工程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总局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各司局、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2023-04-26
构筑新型国家质量体系 加快建设质量强国
如果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的接力跑,那么,从1996年《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到2012年《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再到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则是一场迈向质量强国的接力跑。当前,中国质量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亟需重构中国质量发展的新体系、描绘中国质量发展的新蓝图。《纲要》的发布,不仅为新时代中国质量发展举旗定向,也为质量强国建设指路引航。《纲要》不仅提出了面向新时代的新思想、新目标,更系统化设计了迈向质量强国的新路径,标志着中国质量迈向新时代的新体系已经形成。《纲要》确立了新时期质量工作的全新方位。贯穿整个《纲要》,这一新型国家质量体系主要涵盖了质量供给体系、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和质量治理体系等三大体系。更适配的质量供给体系要靠质量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来支撑,质量发展核心动力源自创新,离不开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支撑,更离不开支持与保障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一新型国家质量体系又涵盖了产业、创新和保障这三大体系。其中质量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是质量强国建设的根本,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是质量强国的核心动力和重要支柱,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体系是质量强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础。质量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质量强国的根本质量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国家兴。质量强国建设,关键在于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做优、做强。加快推动产业质量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尽快形成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是质量强国的重要使命。《纲要》对产业体系覆盖面齐全,涵盖了产业基础、传统制造业以及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同时,针对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明确,表现在着力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建成一批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一是要着力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关键是质量和效益,是品牌影响力和比较优势。质量和效益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比较优势则决定了在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质量不好则效益必受影响,效益不好则难以获得持续的研发投入实现质量升级。要牢牢抓住质量和效益这两个关键变量,加快把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移,通过产业质量升级和效益提升全面提升竞争能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既是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路径,也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质量支撑。二是要强化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质量提升。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产业是国家的命脉,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一方面,要实施倾斜支持方式,重点支持数控机床、高端检验检测仪器等装备制造业,以及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工业软件等量大面广的产业基础提质增效,做到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另一方面,要尽快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制造业与金融、互联网等行业的利润差距,增强民营企业家投资制造业的信心。力争在质量强国建设期,不断强化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质量提升,打造完全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制造产业链和供应链,形成一批强大的世界级制造企业,更好保障产业和国家安全。三是要突出差异化与协同化发展的路径。对于传统制造业,要以实现质量技术突破创新为核心,通过提升质量和效益驱动产业转型升级。针对战略新兴产业,要以实现产业技术占据国际领先地位为核心,提升对产业链高附加值端的控制力,通过标准领跑带动产业链整体质量升级。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求建立质量优良、结构合理、配置有效的科技、金融、人才等相关优质要素,强化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提高要素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全产业链各节点质量效益发展水平的监测,通过产业链协同化形成链式反应,打造一批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实现全产业链质量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链整体质量水平。高效协同的质量发展创新体系是质量强国的支柱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产业质量竞争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均离不开创新。作为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这一关键词贯穿于全部《纲要》,《纲要》中有两个条款专门讲创新,分别是:“增强质量发展创新动能”和“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应用”,彰显了变革创新在质量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构建高效协同的质量发展创新体系,将为质量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深度联动。评价产品的质量,靠的是性能、功能、可靠性、安全性等固有特性,产品的关键固有特性主要取决于技术水平,靠的是科技创新。而这种科技创新是否可持续,根基是否牢靠,则离不开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决定了运行效率和效益。一方面,要通过关键、重点产业的基础性、原创性技术研究,打通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质量瓶颈,弥补质量短板,做大做强质量长板;另一方面,要通过管理创新,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形成对技术创新的良性支撑。通过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强强联动,合力打造中国质量新优势。新技术新方法赋能质量创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为加快质量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深度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以数据要素赋能系统性、革命性、群体性的质量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成为驱动质量强国建设的关键要素。要深入拓展大数据驱动的质量管理技术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应用,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法与传统制造的融合,推动传统制造工艺能力提升,建设数据驱动的全面高效质量管理决策支持能力,实现需求精准感知、系统精益优化、过程精确控制和要素精细管理,形成质量创新合力。构建持续迭代的协同创新机制。螺旋上升是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实现的客观规律,产品质量的创新发展,需要久久为功。一方面,要通过不断循环迭代,构建正向反馈闭环,促进多样化、高附加值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另一方面,加强创新发展与质量提升的协同,将“0到1”的创新和“1到N”的质量提升紧密衔接,实现“0到N”的贯通,推动质量链与创新链、价值链对接。另外,要加强政产学研用的深度协同,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激活质量改革创新源动力,加快技术研发、标准研制等质量创新成果的产业应用落地,以创新质量的提升推动质量创新。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体系是质量强国的基础建设质量强国,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产品质量提档升级等关键工作,均需要以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体系为基础。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着力构建质量社会共治的新格局,需要在质量文化建设、质量制度创新、全民质量素养提升等多方面不断强化,以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筑牢质量强国的发展环境基础。增强国货意识,营造“愿用、敢用”的市场氛围。质量文化是参与质量实践活动的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新的时代,要将宣传国货、重视国货的情怀与质量文化紧密关联起来。尽管近年来中国制造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提升很快,在高铁、通讯设备、特高压输变电装备等领域甚至全球领先,但是“不敢用、不愿用”国产品牌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好的产品,往往都是在不断用、反复试的过程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因此,要多措并举,营造“愿用”和“敢用”的市场氛围,面向广大消费者和工业企业,树立支持国产品牌的强烈民族意识,对国产品牌多一分信心、耐心和包容心,让我们的内循环市场成为培育国产品牌发展的沃土。创新多维度质量制度,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制度建设是优化市场环境、支撑创新体系构建、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动质量强国战略落地的最重要保障。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导致的市场主体活力不足等问题,新时代质量强国建设更加强调通过制度创新强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通过覆盖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质量法治建设保安全,通过融合质量分级、政府采购、融资增信体系等多形态的政策制度创新树标杆。同时,健全跨地区跨行业、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质量监管机制,提升技术、金融、物流等配套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为质量发展的迭代创新构建良好环境,支撑企业对接现代化产业发展需求,实现高质量转型升级。打造质量人才新红利优势,为质量强国提供发展动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质量强国离不开高素质质量人才,在人口红利优势逐渐丧失的当下,壮大质量人才队伍,提升质量人才素养,将会为质量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发展动能。为此,要加快健全开放包容、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多层次质量人才建设体系。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吸引优质人才流向制造业;另一方面,对接国际化高端质量人才培养需求,高校、科研院所、工业企业等多方联合,共同构建涵盖质量专业化人才与“质量+”复合型人才的多层次、多元化人才教育体系与职业培训制度,着力培养质量专业技能型人才、科研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打造质量人才新优势。质量强国建设,贵以恒、重在行、强于新。加快质量强国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围绕《纲要》中明确的新思想、新目标、新路径,坚持贯彻落实新时代质量强国建设的各项举措,构筑新型国家质量体系,在实践中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汇聚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我国尽快迈向质量强国,为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注入强大动力。
2023-04-25
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质量强国。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质量强国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刻认识质量强国建设的战略意义,加快落实《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取得新突破。一、建设质量强国是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战略举措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必须增强发展的质量优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建设质量强国。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质量基础,也才能把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高品质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大国间竞争既是总量规模的较量,但本质上是质量水平的竞争。加快建设质量强国,进一步增强我国质量水平和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把握主动权。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同于高速增长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填补“数量缺口”,实现“总量追赶”,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填补“质量缺口”,实现“质量追赶”,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质量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质量支撑。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和供给能力持续扩张,“有没有”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与此同时,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加快向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升级,人民群众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需求日益增长,“好不好”的矛盾更趋突出,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高品质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新时代新征程加快质量强国建设的主要任务建设质量强国,这里的“质量”,包括微观层面的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中观层面的产业价值链水平和竞争力,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也包括质量基础设施和质量治理体系。《纲要》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以及质量基础设施和治理体系方面,阐明了今后一个时期质量强国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行动纲领。一是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我国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产品、工程、服务质量仍有待提升,世界知名品牌仍然不多,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仍需要付出艰巨努力。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提升建设工程品质,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二是提升产业竞争力。我国已形成规模庞大、配套齐全的完备产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产业体系大而不强、宽而不深,整体上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必须分行业实施产业基础质量提升工程,加强产业链全面质量管理,着力提升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质量管控水平,强化产业质量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提高产业质量竞争水平,进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三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增长动力的70%来源于以科技进步为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必须建立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质量创新体系,协同开展质量领域技术、管理、制度创新,增强质量发展创新动能,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质量变革,着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四是建设现代高效的质量基础设施。质量基础设施是建设质量强国的基础,决定质量强国的高度和水平。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必须健全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分级分类管理,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效能,建设系统完备、结构优化、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五是建设更加完善的质量治理体系。质量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提高质量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必须健全质量法律法规,完善质量统计指标体系,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优化质量监管效能,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进质量强国建设,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对提高质量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决定市场主体利益格局,引导企业行为方式,形成提高质量的内在动力。只有强化竞争,实行优质优价、优胜劣汰,才能倒逼企业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促进企业以质取胜,促进产业提升价值链水平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从而增强质量强国建设的内在动力。推进质量强国建设,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要加强质量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创新质量监管方式,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和能力建设,提高常态化监管水平。依法对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实施严格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强化网络平台销售商品质量监管,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推进质量强国建设,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增强我国发展的质量优势,从根本上说要靠科技创新。要强化国家质量科技力量,加强质量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在更多领域实现对国际先进水平的赶超。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提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推进质量强国建设,要大力培育质量文化,提高公众质量意识。要加强宣传引导,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促进企业视质量为生命,促进全社会形成崇尚质量、追求质量的文化氛围。加快质量强国建设,贵在行动。我们要以《纲要》的颁布为契机,以实际行动把《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增强我国发展的质量优势,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
1
2
...
9
10
11
12
13
...
70
71
共843条 71页,到第
页
确定
CopyRight
©
2013 常州检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5009843号-1
百度一下
关闭
13775602470
18921002897
工作日:8:00-18:00
周 六:9:00-18:00
QQ在线
QQ在线